药店生存困境
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药店总数(包括连锁门店和单体药店)为392,327家;2011年上半年,又新增将近1.7万家,药店总数达到409,246家。
在已经过度竞争的药店基础上继续数量井喷,未来药店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代航透露:“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目前药店的单店盈利能力还不如10年前。药店零售金额的增长速度低于整个医药行业,2007年甚至只有个位数的增长。”
很明显,在新一轮的医改目标中,药店不属于体制内受益者。反而,基本药物政策、基层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药品对药店的波及,让诸多药店深感“伤不起”。
在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会长白慧良看来,目前,药店的尴尬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药店自身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政策原因、成本上升以及上游压力,内部原因则是目前药店的专业能力还不足。
中国非处方药协会高级顾问杨伟强曾在中美史克等跨国公司工作,他做了个比较:美国有非处方药10万多种,而中国仅4000多种。有一些好的品种,由于不适应国家政策,不适合在国内药店开展,比如药物化妆品(下简称药妆)。因此,“目前药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好的产品。”
当然,全民医保的政策导向将决定零售药店未来的竞争格局。代航相信“虽然目前有些问题,但在未来药店仍有可能获益。”据他回忆,2006年,平价药房与传统药房的竞争延伸出十几个业态,如健康城、店中店、超市药店、药诊店和药妆店等。有些业态现在看来并不健康,比如乱刷医保卡等损害了药店的形象,但未来医保政策的影响仍可能使药店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类型的竞争。
多元化的理想
根据代航的报告,受医保等政策对药店竞争的聚合和分离作用影响,目前,三大药店类型业已显现。
第一种是专业(营)类。这一类药店必须取得医保定点资格,经营的主打品类主要是处方药、非处方药(双跨药品)等,要求做细、做专,代表药店为广州百济抗肿瘤药店。
第二种是大健康类。这类药店最好能取得医保定点资格,比如北京同仁堂健康药房的年销售额已超过30亿元,其他药店还有如四川德仁堂、上海蔡同德堂等。
第三种是生活便利类。这类药店可以在经营方式和品类结构上效仿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广泛开展如药妆等多元化经营,药品不必成为主要品类。
从经营品类来看,医保目录产品和“医药分开”的预期将是专营药店未来的重点品种和利润来源,非医保药店的经营品类可以转向生活便利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