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企盈利能力制约新药研发 毛利下降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7年04月13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行业毛利水平下降,外资介入研发外包已成趋势   中国医药行业在多重因素影响之下,盈利能力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效益增幅大幅下滑,成为2006年出现的突出问题。在昨日的“2007上海国际生物医药风险投资融资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中国医药企业成为新药研发主体的环境并不成熟。“医药生产成本提高、药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对企业有明显影响,因此国内医药企业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研发目标。”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理事长王明学表示。   在日前的论坛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市场投资部部长吴泉表示,中国在2006年先后三次实施了药品调价措施,在同时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等情形下,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导致行业毛利水平下降。“行业效益增幅下滑的原因有多种。”他表示,“如上游成本持续高位、开工严重不足运营费用却在上升、药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都会造成这种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实现利润总额412.98亿元,全年呈现波浪形增长态势,但一直处于历史低位。累计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44.6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27.37%。   据悉,目前大概有4700间制药厂拥有《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GMP),其中高达90%比例为中小型生产商。但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生产的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很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内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为了解决新增产能,多数企业选择了“仿制”这一途径,从而形成市场混乱、资金不足和创新率低的恶性循环。   “西药研发资金不足,无法做出真正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产品;中药出口量很小,国际市场接受度不高,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因素。中国医药企业必须采用和外资合作等方式,才能完成研发目标。”王明学向记者介绍。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20大跨国制药公司均在中国设有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在中国最畅销的50种药品中,40种为外国制造。   “药品研发高投入高风险,随之而来的也是高收益。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但大企业则希望减少风险,因此研发外包便成为选择新趋势。”一位外资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辉瑞制药公司全球研究开发亚洲研究总裁杨青博士认为,研发外包可以与当地最好的企业迅速建立起联系,同时利用研发投资来获得商业上的利益,从而尽快在新药市场中占据份额。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