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财网
疫情对行业短期直接影响是偏负面的,但一些真正受益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未来将会价值回归
新冠肺炎的全球传播引发了各界对医药行业的关注。
在中国市场,最初是口罩、消毒剂等防护概念受到爆炒。随着各界对疫情了解的深入,市场开始出现分化,目前各界更加关注医疗行业的基本面和中长期趋势。
“事实上疫情对行业短期直接影响是偏负面的。”富敦投资管理(Fullerton)医药行业资深分析师、富敦中国汇融一期联席基金经理刘逸飞对第一财经称。中长期看,医疗防护用品并不会出现供需失衡的状况。此前一些真正受益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不涨反跌,未来将会价值回归。
根据通联数据,近一个月医药生物行业北上资金持股占比增加前十的相关个股,持股比例上升近1%~1.6%。
血制品关注提价空间
就疫情对行业短期直接影响而言,例如大多数产品在医院的销售并不太正常。同时,鉴于部分医生被调到呼吸感染科,医院整体的手术台数下降很明显,诊疗量也大幅下降,导致耗材、药物受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在一季度的业绩中体现。
“再如恒瑞医药等公司的感染产线春节始终未停工,但相关药品并非其主要盈利品种,占比相对较低。此外,一些暂时受到需求影响的医疗防护用品,就中长期而言,并不会因疫情而受到太多提振。”富敦也判断,在今年行业整体医保控费的情况下,医药全行业利润增长事实上不会很快,预计维持在高个位数到小两位数的区间,10%则是区间中轴,但行业分化会更加严重,未来疫情结束后,依然将会回到以业绩增长为主线的市场风格,尤其是具长期增长潜力的细分子行业将会受到重视。
近期与疫情相关的血制品一时间备受关注。在与疫情的对抗中,主要应用的血制品有静丙(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根据《柳叶刀》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武汉金银潭医院确诊的99例2019-nCoV肺炎治疗中,27%的患者接受了静丙治疗。受此影响,血制品相关公司股价此前连续飘红。
刘逸飞认为,疫情对血制品行业的短期影响,一是静丙等血制品在治疗中广泛应用,导致全行业快速去库存;二是影响了血制品企业单采血浆站采浆;三是或导致血制品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不过,“对于直接使用治愈者血浆用于治疗的方案,由于目前治愈者血浆来源有限,短时间只能用于重症、危重症患者。”
就短期来看,血制品企业的利润的确得到提升,且各界将预期寄托在未来提价空间打开之上,但刘逸飞认为这在目前存在不确定性。在他看来,血制品企业有生产库存周期,由于重症病人都会用到静丙,导致去库存很快。总体来说,由于当前库存很低,且血制品使用量常年均衡,疫情过后正常的需求依然稳定,部分省市对血制品的需求甚至会进一步上升,支撑血制品的价格。此前国家对血制品价格已放开,但疫情当前,并无企业会真正大幅提价,提价时点以及提价方式仍需观察。
疫苗防控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疫苗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尽管目前没有药物或疫苗能即刻治疗或预防新冠,但近期市场时不时出现成功研发相关疫苗、概念大涨的动态。
“我们并不特别看好新冠疫苗的长期经济效益。疫苗的研发需要经过很长的临床试验周期,如果新冠肺炎得到了快速而有效的控制,疫苗可能并不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新冠疫苗未来的价值在于疾病防控方面。”刘逸飞认为,中国疫情目前很快得到控制,未来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以及试验所需相关资源可能会不足。即使有公司即将在3、4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大概率不可能在上半年做完。
此前,WTO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表示,目前只有一种药可能有效,就是瑞德西韦(Remdesivir)。瑞德西韦是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正在研发的一款新药,前期主要用于治疗埃博拉出血热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疾病。
“瑞德西韦对重症病人表现出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瑞德西韦没有在任何国家上市,因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等待临床试验的结果。”刘逸飞表示。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近期在线上研讨会上提及,“无论抗体药物或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在供应链完备的情况下,从开始采购物料到生产的药品给病人大规模使用要3~5个月的时间。所以创新药的生产对应对流行病大爆发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方面要在最短时间内开发稳定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要建立可靠的全球供应链。通常从DNA到生产出用于临床试验的抗体大约需要12~18个月时间。”此次有公司的目标则为6个月。
也有机构认为,疫情期间吉列德新药进入临床的特殊审评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临床沟通机制会更加灵活。长期来看,我国有重大意义的新药审评速度有望进一步加速,这对于新药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而就未来疫苗产业的前景,各界认为中国疫苗接种率仍低,因此有提升空间。但刘逸飞称,更看好未来中国低接种率的优质二类疫苗的市场,包括流感疫苗、二价和四价HPV疫苗等。
医疗信息化前景大
2003年的SARS疫情之后,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7年间投入了170 亿元,这次疫情也或促使国家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在众多外资机构看来,医疗信息化将是重点发展领域。
在此次疫情中,大量医疗软件技术被用于抗疫一线,其承担的工作包括:一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防疫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受疫情的影响,A股上部分医疗软件概念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刘逸飞表示,看好医疗信息化的方向,尤其是医院系统的更新。目前,在中国市场已有医疗IT的领军企业为全国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布局云医、云药、云险等创新服务平台。此次疫情爆发,各地卫生体系出现医疗资源紧缺,未来国家也将更加重视各级医院的发热门诊、急重症、传染病、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建设, 同时受分级诊疗政策持续影响,国家对县级医院、基层医院建设工作有望加速,医院、医疗设备公司也有望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期间,“healthtech”这一概念受到关注,部分涉及O2O概念,涉及公司众多,例如阿里健康、益丰药房、平安好医生、叮当快药、微医、好大夫在线等主流公司。
不过,刘逸飞称,线上问诊等概念看似“性感”,但变现模式并不理想,用户为诊疗本身付费的并不是很多,且大众仍希望能在实体医院挑选名医就诊,那么平台不可避免就要依靠别的模式来获利,例如药品销售等。但目前在线上销售的无非是被合规允许销售的常见病、慢性病OTC药物和保健品等,利润较厚的药品难以在线上销售,这也侵蚀了利基。
2015年前后的那波互联网医疗热潮过后,很多相关漏洞都已被监管,因此他认为线下药店可能真正受益于O2O模式的导流,线上线下联动的O2O相对更有优势。
尽管部分医疗服务因疫情、人们减少外出而受到影响,但中长期趋势并不会受到改变。“预计二三季度会陆续恢复。“刘逸飞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