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第三条道路”上的逻辑陷阱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12月05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任何有关医院营利模式问题的探讨,在到达一定程度后都会陷入困境。基本面的矛盾导致诸多的扭曲错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走市场化道路已被明确否定,但作为市场行为的基本指征,医院的营利创收却几乎在一种默许的状态下公开进行;医院不合理收费存在,但有关方面迟迟难以认定和追究责任;主管部门一方面强调医院不能乘患者之危,另一方面又鼓励医院自筹资金用于医院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资本注定要以一种暧昧身份进入医疗市场,境外资本投资医院的明天现在也不会有人能看得清。   这种暧昧不明,也许用“第三条道路”来概括最合适不过。   明基医院有关方面对于媒体采访的冷漠回应背后,暗示了“探路”行动的敏感性。“境外资本对医疗市场的注入究竟会对这个长期被国家垄断的行业带来什么?卫生事业是否应该坚持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此类问题,又岂是一家身处于体制张力边缘的民资医院所能回答的?事实上,尽管还处于“试运营阶段”,各方的评价已互为攻讦势如水火了。学者认为,“受制于医疗实力强大的上海,为了不让更多病人流失到上海,江苏通过医院改制,以引进境外资本和民资的方式与上海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竞争,是市场份额;医疗投资业内人士则相当低调,称“应该引导他们在慈善、残疾人康复医院、生活辅助设施等方面进行投资”,甚至声言“中国人的健康不能靠外资来解决”。明基医院的上级领导看到的是明基人性化规范化管理“盘活了企业”,且“操作简便,不存在国有资产损失”;但明基医院的合办方则明确表示合作办医院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说法,“就是明基在操作,我们基本上是什么都不参与”。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说法汇聚一处,凝结成一个大大的问号。   往哪里走是个大问题,“探路”直面是非对错的风险,勇气弥足珍贵。对于包括外资在内的民间资本投资托管医院的尝试,我们同样应抱持善意的期望,但只是期望,不要发挥也不宜拔高,更不应借此过早妄言“大方向”。探路的价值在于多方尝试,美国的市场医院模式和英国的政府医院模式运行了那么多年,经受过无数的考验,何以轻易断言“一定走不通”。种种迹象表明,“第三条道路”的思维方式中,除去武断和投机抄近路式的投机之外,偏执的理想主义也比比皆是。“政府要引导中国的民间资本怀着感恩的心态来发展医院和社会公益事业”,“完全可以将医疗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来做,这就要依靠有良知的资本和企业人士来投资非营利性的医院。比如李嘉诚,就在民资投资医疗机构上做了很好的示范”。太多的一厢情愿让这些理论完全经不起推敲。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只有体制环境能确保资本走向的合理,而不是仅靠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愿望可以造就的。逆向思维的结果,往往是本末倒置。   医疗体制改革与群众健康息息相关。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早在体制层面对包括医院利润性质在内的原则问题给出明确态度,以便让所有尝试动作都能在一种可评估的状态下进行。否则,头绪既乱,又在启程伊始就人为臆断设定方向,此举不仅失去“探索”的初衷,而且很可能在一番奔忙之后,不得不推倒重来。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