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陈小鲁在军人、商人角色之外还有另一重身份——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红二代”的身份让他对死亡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曾目睹父亲临终前饱受创伤性抢救痛苦的陈小鲁,接触到缓和医疗理念后就致力于其推广。在他看来,缓和医疗能最大程度缓解患者临终前的痛苦,使其微笑着与世界告别。去年他岳母去世时,就接受了缓和医疗,最终得以平静离世。
由开国将领罗瑞卿之女、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副会长罗点点引入中国以来,缓和医疗的理念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践行者。罗点点早在2006年就创立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广“尊严死”理念。
所谓“尊严死”,据罗点点解释,通常是指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根据病人自主愿望,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即不使用电击心脏、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等抢救手段,让其尽量无痛苦有尊严地自然离世。这与缓和医疗的理念相一致。
在罗点点将缓和医疗的相关理念介绍给陈小鲁之后,他也成了一名坚定的推广者。2013年,罗点点与陈小鲁与等人发起成立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在陈小鲁看来,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缓和医疗的普及将惠及所有人。2017年的“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他接受了财新记者采访,介绍了缓和医疗的理念、他对缓和医疗的看法以及缓和医疗的推广现状。
“能不能不抢救了?”
陈小鲁的父亲、母亲、岳父和岳母都是在解放军总医院去世的。他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开国将领的父亲陈毅,在癌症晚期时,“受到组织上的关怀,抢救不计成本,但是确实非常痛苦。”
陈小鲁还记得因为全身插满了管子,他父亲临终前的无奈:“我现在成了一个机器人了。” 他曾经提出“能不能不抢救了?”医生答复称:“你说了不算。我们也不敢。”彼时,在老干部的临终救治问题上,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没人问你意愿,”陈小鲁说,“大夫来了就是切开气管、插管子、打药,患者是不是痛苦、家属看着是否难受大夫不管。”
这是触动陈小鲁推广生前预嘱的最初动因。“中国人原来是重生不重死,年轻的时候也没怎么考虑死。”陈小鲁说,这导致当患者临终,家属为其做出放弃创伤性抢救的选择时,往往背负着较大的社会压力。
而生前预嘱,则是在人健康或者意识清楚时,提前考虑自己在濒临死亡、或者处于不可逆转的昏迷状态下,谁来替自己做决定,接受哪些治疗,并签署相应文件。这样,家属在处理临终期的医疗问题时才能更好地遵从病人意愿,又不必背负太大的精神压力,陷入两难境地。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在“选择与尊严”网站上,推出了供大陆居民使用的生前预嘱文本“我的五个愿望”,分别是:1.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照顾;2.我要或不要生命支持系统;3.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4.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5.我希望谁来帮助我。五大项下面还有细分,具体到“我希望我的病房里每天有鲜花、我希望能晒到太阳”等细节,供人们在生前就安排好自己临终时的相关事宜。
陈小鲁说,希望通过推动生前预嘱的普及,让它成为人们住院治疗程序的一部分,医院能参照其本人和家属意愿,满足患者临终前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渐接受缓和医疗”
陈小鲁告诉财新记者,去年他的岳母临终前,也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她当时就讲,你不要折腾我,我走的时候你别让我遭罪。”
考虑到患者强烈的个人意愿,医院在患者入院后,前后三次征询了家属意见,并没有采取常规切开气管、使用呼吸机等常规抢救手段,而是采取了缓和医疗的方法。陈小鲁介绍称,医院采取的措施是“药物控制血压,控制疼痛,平顺呼吸”,最终她平静离世。
从父亲到岳母,陈小鲁看到了变化。他认为,随着缓和医疗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渐接受这一理念。
201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率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就“推进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发展”专题开展全国调研。他告诉财新记者,调研中他感受到,虽然仍然有相当多的大众对缓和医疗的理念并不了解,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了较深的理解,实际上中国对安宁疗护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韩启德称,在较早探索缓和医疗的解放军总医院,目前有大约80%的老干部都接受了缓和医疗,“这说明还是在往前走”。
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任国荃介绍称,从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工作经历来看,很多老人、患重症的小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于缓和医疗这个新事物的接受度都超乎他的想象。
“不但要善始还要善终”
陈小鲁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正在寻求与医院的合作,在医院层面推动缓和医疗的普及和行动。
作为民间团体,从理念推广到行动倡导,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也面临着种种体制障碍。医院因为床位有限,而做缓和医疗又收益较低,相关医保配套措施又尚未跟进,往往不愿意开展缓和医疗。
“观念达到了之后,还是要有一系列的配套,特别是医疗保障,”陈小鲁说,“最后就是要国家出面,没有国家光靠民间人士是不行的。”
2015年全国政协调研后,又在2016年召开了以“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为主题的双周座谈会。这直接推动了缓和医疗在政策层面迈出了第一步。
2017,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关于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和《关于印发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并确定了五个地区开展试点。
根据英国《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全球80国家地区的死亡质量指数,中国排名在第71位。据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刘端祺介绍,该指数对中国评价称,中国过于将治愈性治疗放在统治性的地位,缓和医疗被边缘化。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务院提出,要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陈小鲁认为,这意味着国家的医疗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不但是要善始还是要善终”。
陈小鲁希望,能通过缓和医疗的理念推广和行动,让其逐渐从边缘进入主流,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最好的医疗照护,“能够微笑着离世”。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