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市场终端渠道结构布局将发生重大改变。
大中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分配机制的转换,将推动我国医药流通市场终端渠道通路发生结构性改变。大中型综合公立医院的药品流通主渠道地位必然显著削弱;与之相应,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院药品流通终端渠道的承接者,将逐步把慢病和常见病领域药物,包括基本药物等原属于公立医院主要经营的药物品类,引流到区域更为广阔、分布更为密集、总体数量更为庞大的小型零售诊疗终端。
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在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为核心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将迅猛发展,与大中型综合公立医院通过不同的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将逐步成为我国药品流通市场继医院纯销主流市场零售终端之后的另一个主流药品零售终端,随之而来的将是我国医药流通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构。
基层二元新格局
笔者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将重构为以公立基层和社会办医为主体的二元化市场格局。
基层公立医疗服务市场的传统核心组成部分,也被定义为传统的药品流通第二终端,主要由两个医疗体系组成。一是各城市下辖行政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承担着我国城市区域内各社区居民的医疗守门人角色。另一个是分布在城市郊区及县域行政区划内设立的乡镇卫生院。基层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直接受益于政府投入,在国家加大财政投资以及医保补偿力度不断提高等政策扶持下,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已经显示出吸纳更多患者放弃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择就近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医的趋势。
地方政府着眼于确保实现本地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医改目标,在确保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用药需求保障方面同样不遗余力。除了基层医疗医保支付政策支持,在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物流配送保障方面,按照新的药品集中招标政策新规,对配送商遴选倾向于依托所在城市或区域内的主流规模医药流通企业,通过其在配送终端渠道覆盖及物流配送能力方面的传统优势,保障对基层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用药需求。政府对于区域内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政策扶持,促进形成了主流药品流通企业对区域内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垄断的市场格局。
非公立机制体系内的社会办基层医疗方面也有两类。
一类是城市和农村个体诊所,包括改制后的原国有资本背景下的厂矿门诊卫生所等小型诊疗机构。在国家大力提倡多元办医的政策引导下,近年来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其重要原因在于患者对于个性化治疗和用药多元化的需求,在社会办基层医疗终端可以得到较好满足;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公立基层医疗单位相对集中,区域辐射能力不足,而几乎无所不在的社会办基层医疗终端覆盖更为广泛的区域,可满足患者就近治疗的需求。
然而,社会办基层医疗市场由于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乱、管理较差、经营水平较低”的特点,难以达到区域主流医药流通企业提供配送服务的标准,因此主要被区域内以经营低端普药为主的非主流医药流通企业覆盖,市场份额结构也较为分散,没有优势较为突出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
另一类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则是分布于远离城镇区域、坐落于偏远山区和乡村的个体诊所和卫生室等农村基层的社会办小医疗机构。这类医疗机构不仅具有大多数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更为严峻的配送效率和风险管控瓶颈问题,还是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度最大的细分市场。
社会办基层医疗作为“十三五”期间极具潜力的细分市场,将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现代前沿技术的应用,突破目前的业务发展瓶颈。
结语
那些率先通过创新基层医疗服务市场拓展模式,能够成功在公立基层和社会办基层医疗两个细分市场双轮驱动,在公立基层和社会办医双核市场全面实现终端渠道覆盖,成为我国新的医疗服务终端市场格局下保持领先地位的医药流通企业,将成为伴随我国新医改契合基层医疗服务市场二元化发展的趋势、分享我国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快速发展成果的王者。(本文作者来自国药控股天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