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5日讯 (记者 吴静)11月22日,“中非携手,提高医药产品可及性”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网记者会场专访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高卫中主任。
在谈到如何理解可及性及怎样提高可及性的问题时,高卫中说:“卫生可及性,通俗来讲就是,一个国民需要卫生服务、卫生产品的时候,他们多大程度能得到。可及性高低跟卫生需要和需求有关,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更跟国家政治意愿、政府和社会治理水平有关。”
在谈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合作设立中非医疗器械联合基金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有何意义的问题时,高卫中说:“中国是卫生产品生产大国。中国有大量适宜卫生产品,非洲有旺盛卫生需求,但中国的好产品非洲人民难以得到。那么,中间的阻隔是什么?怎样破除?中非卫生部长、产业领袖、专家学者都在努力讨论、探索、试验。中国的医疗设备制造业集中度不高,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团结机制把他们领出去。目前中国医疗设备、医药产品进入非洲的主要障碍之一准入,非洲国家的准入标准制定的非常高,他们使用欧美的准入标准;之二是售后服务不足,成本高、难度大。就中国目前发展的程度,特别是产业本身的现状来说,都需要由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来引领企业,畅通渠道,搭建平台,让他们‘抱团出海’,备忘录就是为这个目的。这不仅是资金的平台,还是信息集成的平台。”
高卫中指出,通过国家机构搭建的各种平台,一能让非洲国家更多了解中国的药品、生物制品等的制造实力和水平。比如中国的青蒿素系列产品,就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这些都能让非洲国家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的制造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