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以及一系列大健康政策的普照下,医药行业一直被归类为朝阳产业,但在资本“寒冬”下,这一产业今年也出现了投融资价量齐跌的情况。根据 投中集团近日公布的一组最新的国内医药生物领域投融资统计数据,今年1~8月,该领域披露融资总额跌幅超过26%。有分析认为,上述变化显示宏观供给侧改 革已经传导至医药生物行业,长远而言,好的医药健康项目依旧是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
整体投资减少 单笔融资金额上升
依照投中 集团的统计,披露融资总额跌幅超过26%其实还不是最厉害的。包括融资事件、已披露融资金额事件在过去的八个月内也出现了大幅下降,其中融资事件去年同期 为193起,今年已经变为128起,同比下降33.68%;已披露的融资金额事件下降更为明显,去年同期有141起,今年已经 变 为8 2起 , 同 比 锐 减41.84%。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资起数降幅快于投资金额的降幅,单笔融资金额出现了27%的上升。
此外,从这份统计数据各子行业的融资案例数量来看,医药行业、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分别录得36、28、26起,位列前三,生物技术以24起位居第四。
结构调整导致数据变化
对 于上述这组数据的变化,高特佳投资集团业务合伙人薛建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风险投资机构在市场上已有切身体会。从表面上看,整体投资在减少,单笔 投资金额在增大。实际上,今年这种变化属于结构调整。从宏观层面,供给侧、需求侧的改革正在传导至医疗健康领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控费。
“过往几年,医疗支出占全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直在扩大。但比重越来越大,是否一种合理的状态?大家已经在开始反思,所以现在医保已经在走向控费阶段。”薛建平如是说。
此 外,在他看来,上述调控还是一套组合拳,即控费的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性等转型升级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一次性评价、临床数据核查,这对产业来说就是优胜劣 汰。如果此前一些项目还是老路子,日子肯定就不好过了。而对于那些提前行动,调整得比较好的企业、项目来说,这种调整就是一件好事,可以借机去抢占别人的 份额。对应到投资,资金肯定会向已经做了转型升级的企业和项目去集中。所以,就有了单笔融资金额上升的现象。
不是所有企业都遇到“寒冬”
采访中,南都记者同时注意到,医药生物企业在本轮投融资降温中,发展情况不同,境遇也大有不同。
启 明创投在2016中国投资年会上就表示,实际上对优秀企业来说,“寒冬”并不存在,一二级市场仍旧因“人”而异,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优质的企业依然有人 愿意投资。以互联网医疗为例,去年全球有两三百家的互联网医疗公司被投资了,有接近20亿美元投到中国互联网医疗,美国大概有80亿美元。
健客CEO谢方敏也坦言,处于“寒冬”一极的医药电商多达六百多家,它们销售下滑,亏损加剧,但不可否认另一极的企业已经在向好发展。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医药电商上市公司(包括新三板及上市公司子公司)中,其中上市公司旗下的医药电商销售数据良好,已有多家公司宣布盈利。这些公司包括康爱多、好药师、可得网、仁和药房网、泉清堂、康之家等。
融资方面,今年以来已有七乐康、健客、云开亚美、上药云健康、德开大药房、360健康等获得大笔融资,而这还不包括医药产业资本对医药电商的投资,以康恩贝为例,其上个月就完成了对医药电商可得网的共计2.9亿元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