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在中医药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到 2020年,我国要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目标。同时,规划还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等三个方面提出了 新的内容。
中医药人才匮乏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医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 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中医药“十二 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此次发布的规划在“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之上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中医药医疗、保健、科 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 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但是,广西中 医药大学校长唐农表示,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队伍,尤其是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满足不了患者就医和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仁寿告诉中国 商报记者,尽管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每年培养的人数也很多,但是毕业之后真正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并不多,而毕业后进入中医院工作的学生也 大多从事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工作。
陈仁寿表示,由于导向的原因,目前中医药大学对于传统的东西往往重视不够,而过多地强调创新,其结果必然是中医药水平不高,中医药特色不明显,人才不能满足人们对中医药诊疗的需求。
陈仁寿建议,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必须要明确目标,遵循中医药的规律,在强调中医药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特色。要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人才,更要重视纯 正中医人才的培养,要严格分清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法和目的,在今后的医师资格考试等方面,也要对不同的专业予以区分。
对此,规划明确提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者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需要拓展服务新业态
规划重点明确了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和中医药健康旅游服 务两项内容,而推进医养结合模式以及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发展,则是落实规划内容的关键所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 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医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其服务新业态的拓展将是推进医 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在医疗、康复、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开展医养结合的新 型养老模式就成为了眼下工作的重点。去年十月,全国老龄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了《全国老龄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合作 协议》。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表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独具特色,由于其在养生保健及疗养康复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在老年人群体当中广受欢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对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商报记者查阅相关文件发现,全国多个省市已经开始着手推进中医健康养老新模式。黑龙江省发出通知,要求加大医疗养老联合体建设及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康复机构建设的力度,为养老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及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体检、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和中医药诊疗服务。北京市 则宣布在东城区、西城区、大兴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六个区开展“医养结合”中医健康养老模式,试点工作将筛选一些优质的民营中医院和社会养老机 构,纳入中医养老基地,通过设置养老病区、日间照料中心及社会资本进入建养老院等方式,探索中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衔接机制。
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则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推广中医药文化上。中国医促会国际医疗旅游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侯胜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国都在用各种手段吸引外国患者选择医疗旅游服务,而对我国来讲,我们拥有在中医药领域得天独厚的优势。
侯胜田表示,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在医疗旅 游产业中,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载体,可以使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元素和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提供内在动力。
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规划的另一个新内容是将中医药“一带一路” 发展列为了“十三五”时期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启动中医药国际专项合作,做好区域布局,支持各类优秀中医药 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中医药中心,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融入沿线各国卫生体系。针对不同国 家的药品规管制度,通过以医带药的方式,推动成熟且有中药材资源充分保障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册,并形 成知名品牌,扩大中药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份额。
事实证明,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我国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6月,我国与德国签 署《2017-2018中德卫生合作行动计划》及有关合作备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德 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双方在深化传统中医药领域的合作,这为中医“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通过在海外孔子学院增设推介中医药内容等措施,中医药正在 成为中国提高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8月19至20日,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埃及、伊朗、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就中医药国际化之路展开了热烈讨论。乌克兰共和国国务院人道及社会政策卫生事务局副局长维切斯拉夫·耶夫杜山尼郭表示,乌克兰有很多中医诊所,其中使用的针灸等治疗方法对治疗病患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伯礼透露,我国目前已经与70多个国家签订了近百个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间协议。作为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基地,我国已经在国外建立了十余个中医药中心,今年还将再建立10个。
8月25日,国务院发文同意建立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制度将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全国的中医药工作,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 的方针政策,并促进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也已经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日程,并有望于年内正式出台。随着相 关法律法规的逐步落实,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