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 宝。然而近年来,“洋中药”在国内市场颇受欢迎。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到外国后,经过深加工制成“汉方制剂”,再返销到中国市场。尽管价格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几 倍,却依然挡不住人们的购买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洋中药”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洋中药”深加工卖出好价钱
德国企业用每斤几块钱的价格收购中国粗加工的银杏叶,进行深加工后研发制成降低胆固醇的药品,价格高达几百元。中国的古方“六神丸”,被日本改造开发出“救心丹”,创造出每年1亿多美元的销售奇迹。
同样的基因,为什么出了趟国后,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变成了畅销品?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院长王成祥认为,相比国外药品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国内生产的大多处于初期阶段。
王成祥:你像咱们的药物,包括一些保健品都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国外的一些药物的话,都经过一些加工,经过一些包装。咱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还是很不够的。
标准缺失陷入质量危机
业内人士认为,“洋中药”之所以受到消费者青睐,严格的质量标准是重要原因,而这恰恰是国内中药产业的最大软肋。质量标准的缺失,让国内中药陷入“质量危机”。一位中医说:
中医:我个人认为是标准的问题,包括中药的种植、采摘、炮制,这些都要过关。尤其是很多东西不能偷工减料。偷工减料就会出现很多严重的后果。作为医学专业的人,我也特别希望老百姓吃到的中药不仅是无公害的,最好按照中医标准是道地药材。
继承传统与加强创新两条腿走路
为了改变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低的现状,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要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同时,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着力推动中医药创新。
王成祥说,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要继承传统和加强创新两条腿走路。
王成祥:它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中医传统的东西一定要继承,另一方面也要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中医药有些疗效的机理进行研究。
用科技“引力波”让传统中药去“土”味
老祖宗留下的饭碗被人抢了过去,还反过来赚钱。洋中药“狼来了”,让人反思:为什么传统的“土花”不如“洋花”香?
原因之一,就在于国产中药确实有点“土”。同样是银杏叶,国内粗加工,每斤只卖几块钱;德国企业进行深加工后,价格翻了几百倍。业内人士透露,国外药企对科研投入的资金是每年销售额的15%到20%,而我国大型药企只有不到5%,不少国内企业主要靠的依然是传统工艺。
在国际化的当下,中医药产业既要继承传统,更要主动接纳最新科技的“引力波”。比如日本和德国中药企业全程采用计算机控制,确保最终制成质量稳定一致的中药制剂,而国内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仍然是半自动和人工化生产技术,导致药品可控性极低。
随着中国老百姓对于药物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端,国内的制药企业只有加强供给侧改革,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用户体验、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把中医药做到极致,提高国产中药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