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知新产品信息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8月29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医药经销商需要什么样的新产品,最好是根据本地市场的趋势来判断。而且,经销商自己应该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厂家的宣传和推荐,因为几乎所有的厂家都认为自己的新产品是最有市场的,而不会具体分析自己的产品是否真的适应本地市场。 当然,经销商自己要具备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首先经销商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有主动探询新产品、新厂家信息的意识;二是有相对完整的制度与系统来具体落实执行;三是具备相关的信息收集渠道。这里,我们就来重点谈一下,经销商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收集新产品、新厂家的信息。 一、下级客户 经销商的下级客户往往是第一个给经销商传递新产品需求信息的,因为他们能更加密切地接触消费者,及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动向,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最新需求,他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上报给经销商。当然,经销商也需要定期主动地询问下级客户:最近那些产品卖得不错?消费者有没有提到想要哪些新产品?哪些消费者在提广告上播出的新产品?并且,经销商还应注意保护下级客户上报新产品信息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下级客户持续地提供信息。 二、报刊媒体 不少医疗保健的信息,报刊媒体上都会有相关版块报道,这些内容,往往反映了大众一些比较新颖的需求,也预示着新消费趋势的出现,里面自然也会蕴涵很多新产品信息。同样,现在厂家的自我整体宣传意识越来越强,也会想方设法在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上宣传自己,如果有些经销商坚持数年如一日的不读书、不看报,自然就无从知晓了。 三、网上搜索 使用百度、雅虎等网络搜索器,定期把本行业的关键字输入,进行查找,仅需要数秒钟,所在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新产品信息马上就能看到。目前,网络还是最快捷的信息传递手段,一些新产品信息,往往是第一时间就发布在网上,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搜索,很容易就能找到。即使是有些新产品的概念过新,或是存在区域性传播速度问题,但至少可以让经销商对其有所了解,为今后的新产品承接打下基础。 四、业内同行 每位经销商都有一定的信息来源渠道,直接借鉴同行的信息资料也是一个办法,不管这个同行是本地还是外地的,与其保持主动的联系与沟通,总能获得一些新产品、新厂家及市场新动向的信息。其次,同行推荐的新厂家往往是经过事实验证的,至少比厂家自己宣传的内容要真实,但这也需要经销商在参加现有厂家组织的经销商年会时,有意识地主动结交异地同行。 五、厂家业务员 在行业内厂家业务人员的交际圈子往往比经销商更广泛,甚至是一些经销商接触不到的竞争对手厂家,厂家的业务人员都有一定的关系和人脉,厂家的业务人员也同时与其他市场的同事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自然也就有许多市场新动向和产品新动向方面的信息,在这点上,经销商得有谦虚好学的姿态,引导厂家的业务人员传达相关的新产品信息,并给予及时的价值肯定与精神鼓励,甚至可以引导厂家的业务人员来为经销商收集新产品、新厂家信息。 六、厂家市场部 厂家的市场部是一个专业的市场研究部门,专门研究市场的趋势、动态,以及完成新产品的市场调查工作。经销商与市场部保持良性关系,不但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新产品信息,而且还能获得完整的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报告,而这些报告,往往都是厂家市场部花高价从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那里买来的。 七、有代表性的终端 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终端,例如本地人最喜欢的连锁药店等等,一些新产品也会选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终端来崭露头角,经销商就应该坚持定期走访这些终端,及时收集信息。 八、员工参与 让自己的员工参与新产品的信息收集工作,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可以长期坚持。经销商属下的员工大多数都是本地人,往往能从业务员和本地消费者的双重角度来判断消费动向,能够在当地的人际圈中深入和真实地摸清消费动向或对某个新产品的意见。经销商所要做的工作是保持员工收集新产品信息的积极性,并教给他们收集新产品信息的方法。 九、媒体展示 经销商一方面要主动寻找新厂家,同时也要设法让新厂家注意到自己。那么,如何引起新厂家的注意呢?媒体在其中能发挥很大作用,厂家比经销商更加关注媒体,所以经销商可以想办法在媒体上展现自己,例如依据自己在市场和管理方面的心得,撰写稿件并向相关媒体投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媒体上展示自己,吸引厂家注意,争取新厂家的主动上门。 十、各类展会   经销商可以利用各类行业性展览会议,更多地接触新厂家。目前,在医药行业,每年都会有各类药交会,它们是大多数经销商最习惯的与新厂家接触的方式。但这类展会的时间往往只有短短数日,所以经销商在参会前就应该有计划地设定自己的接触目标,并设法弄到相关的会议资料,尽早锁定目标对象,争取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新厂家。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