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常说“是药三分毒”?
来源:-    浏览:5907   更新时间:2016年02月19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运用中医传统医药学理论,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中药。它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其中植物药较多,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有“本草”的称谓。

先 秦时期,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无意的实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认识到草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中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发挥着治病的作用呢?《类经》云:“药物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大凡可辟 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因此古人一度把药物统称毒药,后经归纳总结,用“四气”、“五味”来体现药物的偏性。

“四气”指药物寒、热、 温、凉的属性。“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也包含着五种功能。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 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节药性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能泻能燥,有通泄燥湿的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 用。当人体机能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失常时,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如此药物的作用得以实现。“以偏纠偏,以毒攻毒”就是药物的基本原理。

中 药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药物的偏性存在,用对了就会安全有效,用错了就会出现毒副作用。 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并写下了“是药三分毒”的遗训。说中药无论如何用都安全,肯定是我们理解错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是 证,用是药;中病既止,不可为过。相同的病,不同的人证不同;相同的人,不同的阶段证不同。

不 同的证用不同的药是中医的特色,体现了中医因病、因证、因时、因地、因人的个性化治疗。如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体内的热毒已清已解,就应该停止使用,再用就 会伤正,就会出现毒副作用;如体内原本没有热毒,我们错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同样会产生副作用。大家都喜欢服用补药,殊不知体质不虚再服用补药身体也会吃不 消。

“毒性是中药的基本药性”。这句话说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却是不争的事实。药物本身没有错,错一般出在用药的人及方法上。自古以来,习中 医者必须先学习了解中药的毒性,熟记《药性赋》、《十九畏》、《十八反》。熟悉每种常用中药的毒性,才能合理使用,治病救人。“良医用药,虽峻猛亦可活 人;庸医用药,虽温补亦可杀人”。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