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职场 升职还是生育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7月27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你推迟生育计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养孩子费用太高,经济压力太大 25.6%   养孩子责任太大,没做好思想准备 22.9%   还没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22.5%   生孩子会影响事业发展 12.4%   说不清 11.0%   养孩子太麻烦,担心失去自由 5.6%   调查显示,78.9%的未生育者打算29岁以后再说。医生提醒,一旦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再想顺利当妈妈,将变得困难和危险了。   “结婚了吗?孩子多大了?”   要是下次再跟不太熟悉的人聊天,你可千万别再问这样的问题了――因为你得到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对方的尴尬一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央视《时空调查》合作,通过新浪网新闻频道实施的一项调查(共有3357人参与)显示,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等原因,女性的婚育年龄被一再推迟。    调查中,未生育者为2423人,占73.3%。其中仅有3.4%的人打算在25岁之前要孩子,而计划在29~33岁期间怀孕的比例高达57.4%,此外还有21.5%的人打算“33岁之后再说”。   在已经为人父母的受访者中,实际生育年龄则相对较低。25岁之前生育的占14.1%,26~30岁期间生育的占55.8%;只有24.0%的人是在30岁之后才开始生养孩子的。   事实上,根据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初婚妇女年满24周岁后初育的为晚育”。这样看来,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符合晚育政策。   “当初国家提出的法定婚育年龄和晚婚晚育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那时候早婚早育的人太多了。其实,对于现在的人,尤其是城市里的白领来说,法定婚育年龄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近些年登记结婚的人中,大龄青年越来越多。“以前,年龄到了就结婚生子;现在,读完大学就二十好几了,再等工作稳定下来,基本上都‘大龄’了。”   可就算是“大龄”,也不能无休止地“大”下去。一名医学专家告诉记者,晚婚晚育的年龄范围应该在25~29岁之间,因为这是人类的最佳生育年龄。按照产科学和遗传学的说法,30岁以上的孕妇被称为“高龄产妇”,要是过了35岁,甚至会成为“高危孕妇”。   “我也知道,生孩子最好不要超过30岁,但是条件不允许啊!工作压力这么大,我能怎么办?再说,现在养孩子那么贵,不多赚点儿钱攒着,不敢生啊!”一说起这事,高女士就一肚子的委屈。今年,她已经32岁了,是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她和老公虽然多次有过“生个孩子”的念头,却迟迟不敢行动。“休产假要好几个月呢。”她说,“现在我的工作才刚刚有点儿起色,万一被人顶了怎么办?”   本次调查显示,92.9%的受访者认同“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龄应该在30岁之前”的说法,其中61.8%的人觉得这个年龄应该在26~28岁之间。   和高女士一样,大部分错过最佳生育年龄的女性都有自己的“苦衷”:其中,48.1%的人表示“最担心经济和物质方面的问题”,22.9%的人认为“自己还没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备,害怕承担责任”,12.4%的人担心“生孩子会影响自己事业发展”。   在一个小区的业主论坛上,记者看到,有关生育和孩子上学的帖子一路飘红,长期占据着热门话题榜的前几位。“我的孩子被××中学录取了,赞助费3万元,每年8000元,上还是不上?”就这个话题,网友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是:还没生小孩的得注意了,一定要考虑清楚了再生。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不容易,和我们以前相比,竞争激烈,压力大。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是不是也说明他们的责任心和承受能力减弱了?”一位资深媒体评论员认为,很多人的生育计划被一拖再拖,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承担责任。“独生子女已经开始进入婚育年龄了,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好多年届三十的人甚至常常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调查结果印证了这种说法。调查发现,在“精神准备”方面,47.2%的人说自己“事业前景不明朗,没有安定感”,32.7%的人表示,“觉得自己还没长大,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不少年轻人甚至觉得做“丁克”(双收入无子女)也不错。   “生理上早熟,心理上却还没有成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杨慧霞认为,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想当“丁克”,可过些年又后悔了――这也是导致高龄产妇增多的原因之一。对于很多到了育龄的职业女性来说,人际关系、年龄恐慌和角色冲突等,都是困扰她们的心理压力。但是,一旦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再想顺利地当上妈妈,就变得困难和危险了。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