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玩转了“专科专药”的暴利魔方?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7月26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据哈尔滨日报报道,近年来,很多医院都开设了“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并吸引了一大批患者,尤其是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在经过“专家”和“专业设备”的诊疗后,往往要购买其开出的“专科专药”。这些号称“特效药”的药品一般都价格不菲,动辄上千元。然而,业内人士透露,许多“专科专药”都暴利惊人,成为掠夺患者腰包的“利刃”。   意外揭开“专药”老底:价格上涨40倍   一次意外事件,让在医疗界干了十几年的严先生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暴利药品。   严先生是哈尔滨市一家小型医院的管理者,曾经有一位外省的老板在他们医院开办不孕不育症专科,合作期满后,那位老板撤出。因为当时该专科生意不错,专科撤出后,该院仍继续使用该科剩余的一些“专药”。不久,一对夫妇因为吃了这些药物后疗效不显著,对这种昂贵的药品产生怀疑,便举报到药品监管部门。   对于患者的举报,严先生没有太多担心,因为他们用的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国药准字”药品,而不是什么其他医疗机构的院内制剂。然而,严先生联系到药品生产厂家时,却被惊得目瞪口呆:原来这种卖给患者每盒1200元的药出厂价只有28.40元,价格涨了40多倍。   “合法外衣”包裹下的“专药”暴利   一个正规的“国药准字”药品为什么能隐藏着如此暴利?与一些业内人士多方交流后,严先生逐渐摸清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我国很多地方医院的“专科”都被一些南方人“包下”,这些人也就成了职业的“包科”人。每年,这些职业“包科”人都要召开药品交流会,全国很多知名厂家都会派人带着各种药品参加。在交流会上,这些“包科”人会精心挑选一些品种,尤其是那些独家生产、疗效较好的药品,然后将这个品种整体“买断”,专供他们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科”中使用。这种运作方式,在业内被称为“包号”(每种药品对应着一个批准文号)。   因为有正规的批准文号,这些药都是合法使用的。但当这些普通药披上了“专药”外衣,便陡然获取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药品价格管理体系不该“留口子”   据业内人士介绍,除了这种特殊的包销,药品市场还存在另一种广义上的“包销”———业内所说的“临床品种”就是厂家专供医院而不进入零售药店的药品。这些“临床品种”大部分不是独家新药,但都采用商品名,价格要比那些出现在零售药店的同品种高很多。厂家之所以选择让医院“包销”,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拿着医生开出的药品单在外面买不到,杜绝“跑方”能提高医生开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零售药店的“平价”风冲击其高价格。   客观地说,大多数“包号”药和“临床品种”都能保证“货真”,但为什么做不到“价实”呢?   据省物价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只对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内的药品进行限价管理,对于目录以外的药品价格原来采取备案制,即厂家自行定价,但要将确定的价格交物价部门备案。因为备案制并不限定厂家的利润率,也不审查定价合理性,去年2月份开始备案制被取消,医保目录外药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   业内人士认为,在医疗领域往往很难区分“基本”与“奢侈”,即使是一些常见病,久治不愈的患者也难免“病急乱投医”,这就给了“专科专药”以可乘之机。小部分药品价格严格限定,大部分药品价格随意制定,难免就会出现漏洞。因此,要减轻百姓医疗负担,避免“包号专药”、“临床品种”掠夺患者腰包的现象发生,应该为所有药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