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符合城市区域卫生规划
当被问及“为何民营医院迟迟发展不起来?”的时候,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恒鹏表示,主要是进入管制以及由此形成的歧视造成的——民营医院在准入上就存在歧视,包括区域规划,数量限制,某一地区就规划一家三甲医院,有公立医院存在,那民营医院就开不了。
2、办院资质要求严苛
现行政策对民营医院的资质要求方面不合理,比如要求民营医院营业面积要达到多少、床位数、医师的配备与执业资质、科室的设置、规章制度、安全防火管理乃至污水处理等等,显然与市场需求没有直接关系
3、医疗服务价格管制
套用公立医院的管理方式,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管制——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和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执行政府规定的相关价格政策;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并报同级价格、卫生部门备案。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药品价格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
4、政策不配套不统一
对于民营医院的用地政策,税收政策,还没有统一配套的思路,民营医院所需要的土地是商业用地、工业用地还是公益用地,都没有清晰地界定。关于营利性医院的免税问题,各地政策也是五花八门。
5、医保定点资格难获得
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医院都比较难,纳入医保的民营医院还是非常少,完全跟不上民营医院发展速度的大环境。与公立医院相比,同等级民营医院医保的核定费用总额差距很大;外地病人报销时,因所持的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票而被医保拒绝报销。
6、医院等级评审难进
我国医疗等级评审始于1996年,15年间再无调整,且仅针对公立医院,不受理民营医院的评审。2010年,广东省重新启动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时,将民营医院纳入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范围。从今年起,北京民营医院首次可以自愿参加评审。
7、人才瓶颈破解难
虽然各地《意见》都提出鼓励医务人员在政府办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多点执业,但却不是每个地方都会将民营医院的医务人员纳入医疗卫生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多点执业也不能解决民营医院人才招聘和自由流动的问题。
8、与公立医院合作不易
很多民营医院的床位常年闲置,非常渴望能够与公立医院一起建立医疗转诊服务。据了解,北京现有医疗机构9752家,其中70%为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是小诊所,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约占北京市医疗机构床位数的10%,而大部分民营医院都无法与公立医院实行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