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暨第九届自我药疗年会”在京召开。
“保健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消费者愿意为健康付费,只要宣传得当,营销模式、产能跟得上,等到新政策出台,投资涌入,然后出现领头羊品牌引领行业,这个产业将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在会上表示。
大健康机遇
制药行业是与健康最相关的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卖药。“今年会议主题‘开拓大健康产业蓝海’,富有启发性,激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在会上说。而他的演讲主题就是“大健康产业的上级和企业发展战略”。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闫希军认为,大健康产业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需求结构,提高最终消费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药物的研发成本与日俱增,研发难度和上市周期在不断拉大。受基本药物制度、招标采购和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影响,药品价格一降再降,处方药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发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不少医药企业把发展重心转向包括OTC、保健食品、药妆产品、贵细药材、精制饮片、药食同源产品、家用医疗保健器械、健康管理以及专业服务等在内的大健康产业。
“药品供给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骆燮龙表示,制药企业具备向大健康产业延伸发展的一些独特优势,如研发、质量管理、现代化生产设施、学术开发等。“国外大型医药企业如辉瑞、强生等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进入大健康产品领域,我国正在走发达国家之前走过的道路。”骆燮龙说。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了公众对自我健康和药物安全的重视,认识到长寿且健康的生活是人类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亚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也让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促使政府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也创造了大健康产品的需求市场。
在北京市繁华商业区西单金象大药房旗舰店,记者看到,医疗器械、保健品、药妆占据了大半层楼的店面,而有坐堂医坐镇的国医馆又占据一层楼,来来往往的消费者中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药妆、保健品占单店销售额的比例不断上升。
金象大药房6月8日启动了“金象百千万健康公益工程”,欲招募千名志愿者组织百场健康讲座,为广大慢病患者尤其是特殊群体的慢病患者提供自我药疗咨询服务。
许多传统连锁药店正从向患者(患者家属)卖药,转向为消费者提供预防、治疗、保健、养生综合服务。
“健康产业及健康消费行为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迁。”奇正藏药一位负责人表示,大健康药店正成为药品零售终端炙手可热的词汇,而与药店联合进行健康服务的制药企业也越来越多,自行开办消费者体验馆者也大有人在。
转型挑战
“预防为主、治未病等新医改提倡的疾病防控原则大大促进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快速成熟。”一位与会者表示。
有一款名叫“桃花姬”的健康食品在网上热度颇高。这个产品可以说是东阿阿胶在大健康领域延伸的一个成功尝试。
东阿阿胶OTC部副总经理田向欣表示,东阿阿胶在上游掌控驴皮原料的供应,在下游对终端产品进行深度发掘,逐步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由健康产品提供者向健康服务提供者转型。同时,东阿阿胶在国内建设了多家健康管理连锁店,定位于为顾客提供阿胶养生知识、方法、产品等综合服务,成为东阿阿胶一种新型的经营业态。
云南白药的白药牙膏、创可贴,同仁堂的健康产品体系等,更是业内大健康产业的成功范例。
“一批有能力、有眼光的制药企业已经涉足健康产业,大大提升了中国健康产业的研发、生产、营销能力,成为未来中国健康产业的新生力量。”OTC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并不是所有的制药企业都适合向大健康产业转型,要考虑自己企业转型具有多大的可行性。”骆燮龙表示,制药企业向大健康转型应具备一些基本要素,比如对于理念的认识、注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具有大众可接受的产品和产品线,以及对渠道、终端的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
“在大健康领域,企业将会涉及处方药营销、OTC营销、快速消费品营销等多种层次,截然不同的营销思维和模式,对于企业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与会者表示。同时,产业力量薄弱、市场集中度低、创新力不够,导致产品低水平重复,品牌薄弱、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缺乏信心等在OTC、保健品等领域均普遍存在,也制约了健康产业的发展。
骆燮龙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战略,把健康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国家行业统计范畴。这样可以及时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保健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规范各路投资,调控市场准入,避免低水平重复。
为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应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将其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国家行业统计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