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提到“食品”就想到“安全”的今天,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无疑唤醒了人们生活中久违的幸福感。然而,一张《舌尖上的中国》出征戛纳最着名的海报,竟然是由网络搜来的山水画改版,又不免让“舌尖上的文化创意”卷入苦涩的版权是非漩涡。“版权”,这一位居高堂的字眼开始走向普通民众。
据报道,“舌尖”海报设计者张发财的确利用了许钦松山水画《岭云带雨》的网络图片,四小时搞定了一幅“山水腊肉画”。随后它成为了《舌尖上的中国》出征戛纳最着名的海报,并在网上热传。虽然此事最终因海报设计未收取任何费用,且原作者不追究侵权责任而草草了结,但它终究难以化解国人对版权问题的纠结。
“舌尖”海报上的中国,并不只是张发财一个设计师的问题。中国影视海报设计领域版权意识不强,张发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悉,《让子弹飞》、《非诚勿扰》、《最爱》等知名国产影片的海报,都曾被指称抄袭或模仿。圈内人士更指出,平面设计行业如今抄袭已是一种常态,尤其对国外大师的抄袭,看来似乎是设计师讨了巧,其实不仅侵犯了他人的版权,也伤害了自己和整个行业。因为这样取巧,导致人人都能把平面设计看作一件简单的事,整个社会对设计行业自然也会缺少尊重。
从更高层次分析,上述我们只是习惯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去看待版权需要保护,其实我们应该从版权对产业经济的驱动角度去看待版权对GDP的贡献。从有关统计数据看,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同比回落8.5%,并带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回落和许多产业增长速度下滑。可创意产业却能逆势而上,如网络游戏出口2008年季度环比增长21%,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创意产业增长率也远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互联网给版权产业经济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但又以免费和廉价的文化产品的网络流通强烈冲击着版权产业的生存模式。由于原创产品成为任意被复制、使用的对象,报纸、图书、软件、电影、音乐等等都没有了交换价值,创作者不能得到合理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者成了为社会无偿提供文化创意产品的奉献者,创意产业或版权产业的发展就丧失了基础。
拿报纸来说,在电子媒体冲击下,纸质媒体生存环境堪忧。可是,谁也不能否认现在网络主流信息依然来自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队伍。这一点,美国知名投资人巴菲特逆势抄底进军报业就是明证。过去一年,巴菲特向报业投资大约3亿美元。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近出资2亿美元,在巴菲特的老家收购当地《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及其附带资产。上月,他买下旗下有63家报纸的美国通用传媒公司,耗资1.42亿美元。巴菲特还投资200万美元,增加在美国李氏企业公司中的股份,后者拥有《圣路易斯快邮报》和《亚利桑那太阳日报》。另外,他在《布法罗新闻》和《华盛顿邮报》拥有股份。巴菲特甚至发出信息,今后数年可能将收购更多报纸。他相信报纸有光明前途。
从投资的角度看,境外分析人士多数认为巴菲特最拿手的是反向投资。现在收购报纸的花费仅为10年前的十分之一。巴菲特同时看中报社的其他价值,包括不动产、广播电视资产和在当地的品牌知名度。笔者则更倾向于从人才与版权价值的角度看问题,巴菲特看重的是报业原创人才和版权的价值,而现行网络流通中原创人才的价值及版权的交换价值都被忽略了。在巴菲特看来,这种网络“免费的午餐”不可能长期存在,更何况像出征戛纳的“舌尖”海报一类侵权作品充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