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对制定医改“十二五”规划等问题作出了重大部署:2012年起,公立医院改革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
本次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巩固和发展医改两年多以来取得的成效,制定好医改“十二五”规划,把医改持续推向深入。本次会议审议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2-2015)》,并提出下一步将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然而,公立医院改革并非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医改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在对16个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绩效进行评估时发现,这16个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基本没改。
“16个试点城市大部分都没有动作,有些试点城市也出了公立医院改革方案,但只是照着中央的方案抄了一遍,然后改了一下顺序,下面就不动了。”朱恒鹏在天则双周研讨会上表示。
用市场的力量推进医改
这次医改是媒体和学者推动的,但地方政府、医院,以及部分医生对医改并没有什么积极性。地方政府不积极,因为医改一旦启动就需要资金,医院就要和地方政府要钱。医院领导也不积极,因为骨干医生都不愿意改革改到自己身上,毕竟现在的生活很“滋润”。
“医疗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医疗问题上,市场是失灵的,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垄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但这两年来的争论都有些粗略,一直模糊这个问题的具体性。”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在天则双周研讨会上告诉记者。
盛洪表示,最近这些年,无论是对医疗改革,还是教育改革和国企改革的讨论,基本上都大而化之。比如医疗改革采取了一些市场化的措施和手段,但实际上,国有医院的垄断没变,或者说国有医院的基础没变。
要想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就要下狠手。朱恒鹏表示,要想推进医改,首先要走出政府主导的圈子。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应该进行重新审视。“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大部分公立医院民营化,只留下小部分教学医院和科研医院。
公立医院民营化还有一个直接的好处是减轻财政负担。中国人民大学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90%以上的医疗服务机构都是公立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要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但有限的财政显然无法承担,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麻醉和疼痛治疗首席专家、医疗院长王保国也表示,医院民营还可以提高医生的积极性。医生收入在民营医院“等级”比较明显,该院首席专家的收入是大型公立医院同级别的5-10倍。而医院收入仅仅15%来自药品,远低于公立医院的50%左右。这样无疑更能体现医护人员的价值,提高其积极性。
民营和公益的博弈?
宿迁的经验已经证明公立医院民营化是医改一个可选择的途径。但是在操作层面也有不少阻力。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公益性和民营化能否共存。
新医改坚持“公益性”原则,剑指“看病难、看病贵”,“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改革实现为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公益性”成为了医改最大的亮点。然而,公立医院民营化之后,还能保住公益这个阵地吗?
不可否认,一些民营医院的医德医风确实不错,在老百姓中口碑也较好。但更多的民营医院存在千方百计“宰”病人的现象。例如,把上门求诊病人当作可开掘的财源,小病大治,无病也治。一个小感冒宰去数百元的怪现象层出不穷。
“现在的民营医院都乱这样了,公立医院再转成民营,会让更多的老百姓上当受骗。”家住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开发区的宋女士担忧地说。
对此,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也许现在‘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是大多数民营医院的通病,但这并不是民营医院的民营性质导致的,缺乏监管才是病根。
朱恒鹏也表示,公立医院私营化后,政府不再负责办医院,而是只进行监管。到时候数量众多的民营医院需要竞争社保部门的医保定点资格,竞争力之一就是诊疗行为是否规范、是否遵守社保部门的政策要求。届时,医保部门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医保资格的给予和取消的约束力也将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