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哈尔滨市民穆女士遇到一件烦心事: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药店,她都无法买到过去经常服用的麻杏止咳片。患有肺癌的王先生十多天前突然发现,一直服用的安康欣胶囊从市场上消失了。
穆女士和王先生苦苦寻找的药品都出现在了9月15日开始执行的《2010年黑龙江省物价监督管理局关于制定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上。令人费解的是,“限价令”上的一些药品竟然消失了。
一位药品零售业内人士表示,十年来,药品先后进行几十次价格调整,每次“限价令”颁布后,都有80%的限价药从医院、药店消失。
10月15日至17日,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市多家药房,发现均没有麻杏止咳片销售。有店员表示,最近这种药都返货了。
限价后的麻杏止咳片是3.4元/盒,是批发价格1.6元/盒的两倍多,难道还没有利润可赚吗?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成本价不高的药品经过一级、二级代理商和终端销售的不断加价,再加上医院、药店的进场费、给采购促销人员的提成甚至一些公关费用之后,药品的价格就会被大幅抬高起来。
如此算来,出厂1.6元的麻杏止咳片只卖3.4元限价,肯定是谁卖谁赔本。另一方面,无论是医院还是药店,谁都不愿意也不敢触碰限价高压线。为了不吃亏,只能选择哪种药品被限价,就停售哪种药品。
药厂为了重新占领“阵地”,开始给药品改头换面。一家知名药厂的工作人员透露说,药价控制是针对通用名(即药的主要成分)的,而不是商品名,因而单纯改变商品名不能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
如果想让相同成分的药品提高价格,只有改变剂型,如把分散片改成缓释片,把片剂改成胶囊、颗粒、泡腾片等,以区别于被政府限制价格的产品。虽然剂型的改变需要国家药监部门审批,但从现实来看,审批通过的例子比比皆是。
于是造成了“‘片剂’倒下了、同样成分的‘胶囊’‘颗粒’站起来”这种怪现象,目的就是逃避“限价令”,维持药品的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