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寻求“长长结合”效益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2月14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自1991年至今,李竹已引进国际合作科研经费2500万美元,创下卫生界引进“外资”之最。《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研究》也因此成为建国以来中国卫生领域与国外最大的一次医学合作。 ■记者手记   采访李竹是在一个雪后初晴的早上。当他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清晨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让我看出了掩盖不住的一丝倦意。他的手下人告诉过我,李竹的作息时间与常人不同,他有深夜工作的习惯。当我为此征询他时才知道,这个习惯是“不得已”形成的,而且,已经保持了很多年。由于多年来致力于一项大型的中美医学研究合作,他每天晚上都是在9点左右进入最佳工作状态。而这正值美国东部早晨八九点钟的上班时间,正好可以与美国同行“交流信息、探讨问题、策划方案、制定计划……”所以,同事们都知道,除非早上有重大会议和不得不做的工作,尽量不会安排李竹教授的“上午日程”。因此,那天在上午采访他,多少有些不忍。   有人说,李竹在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方面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中美两国在该研究领域各自不同的优势——中国有众多的研究对象,而美国有足够的研究资金。李竹把这样的合作概括为“长长合作”。他说,中美有各自不同的长处,叫“长长合作”比叫“强强合作”更加客观而又实际——因为,和美国相比,无论科研水平还是基础条件,我们实在都难以称上“强”。而我们有我们的长处:现成的2000万人口和健全的三级卫生保健网……   1987~1989年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研修期间,他向美方科学家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卫生体制、卫生保健系统、科研队伍、农村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情况,采取“长长结合”的策略,成功地为我国引进了大型科研合作项目,找到了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关键所在。而这一策略,最终不仅使中国受益,也使全世界从中受益。    在严仁英、张晓楼等父辈身教下成长   李竹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上世纪3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的毕业生。他的父亲和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是同班同学,学的是眼科,并且曾在一起工作。少年时代,李竹对张晓楼、严仁英、林巧稚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他们都是父母亲的朋友,并且经常会听大人们念叨。李竹至今记得,当时张晓楼是如何重视对眼病的预防,特别是在防治沙眼方面的一系列主张和努力,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记得,当年70多岁的张晓楼,为了防治沙眼四处奔走,就是为了让人们树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观念。从那时起,“预防”就在李竹心里深深埋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在他后来的人生中发芽、成长,终于成参天大树。   受家庭的影响,李竹与哥哥和弟弟都选择了医学专业——哥哥搞临床、弟弟搞中医,他自己则最终选择了公共卫生。毕业后,兄弟三人分别到青海、甘肃和云南,在那里开始了他们最初的医学实践。在甘肃平凉的8年,李竹目睹了许多家庭因为生下先天性残疾的孩子而备受煎熬、雪上加霜的生活惨景。这成为他日后下决心致力于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研究的强大动力。   他和严仁英的“缘分”则颇具戏剧性。那是1978年,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严仁英教授带领她的专家小组在北京的顺义培训赤脚医生,他们发现这里的婴儿死亡率很高,而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死亡的孩子大多伴有出生缺陷。严仁英教授当时向卫生部建议,要开展围产期婴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研究项目,而她需要一个懂得流行病学的工作人员。后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给她派来一个年轻人,这个人就是李竹。李竹这才第一次见到严仁英,并且知道她就是父母当年的同窗!而严仁英教授因为有了这个年轻人的加盟,后来的研究继续得很好,并且使这项事业一直得以成功发展至今。    创造性地收获“长长结合效益”      在北京顺义的那段时间里,李竹他们研究发现,1/3的新生儿死亡原因是由于神经管畸形。但当时发现的只是现象,并不知其原因。参与研究的美国专家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并有意开展进一步研究。   神经管在婴儿的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婴儿的脊柱和大脑的发育。神经管畸形是新生儿出生缺陷中的主要问题。早期国外有专家研究证明,生下神经管畸形的孩子的母亲体内可能叶酸含量很低,但这只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结果,并没有更多的数据证明。“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神经管畸形的发病率又很高,在中国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符合科学设计方面的要求,而美国有着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这个事实让李竹激动不已,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与美国进行“长长结合”,推进这项研究。   1982年,李竹在我国建立了最早的围产保健和出生缺陷的监测系统,并组织了全国大范围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同一时期,他也开始了与美国的接触。1984年开始,李竹代表中国开始了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实质性接触,探讨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的可能性,并开始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1990年,在李竹的努力下,美国有关方面在中国进行了多次考察,并详细研讨了进一步的研究计划。同年6月,中国专家组也就项目的具体事宜到美国考察,到了那一年的9月,中国与美国正式进行合作,开始了“神经管畸形”这一世界范围内发生最多,危害最严重的先天畸形的研究。此后的数年中,在李竹的带领下,研究人员先后在我国山西、河北、江苏、浙江4省的37个县开展研究:为什么叶酸缺乏会在中国高发?为什么南方和北方发病情况不同?发病率与膳食、遗传有没有关系?在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充叶酸是否有助于减少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李竹带领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地区健全的县、乡、村卫生保健网,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那些年,他们经常在各地项目县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经常要在崎岖泥泞的土路上颠簸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寒冷的冬天里,他们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简陋的村、乡卫生站,指导和教会当地妇女如何坚持服用叶酸……   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累累硕果:李竹领导的项目科研人员终于查清了神经管畸形在我国发生的规律,查清了我国妇女体内叶酸营养水平及与发生神经管畸形的关系,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惟一的先天畸形图片资料库和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证实了神经管畸形发生的原因和有效的预防方法,又协助卫生部组织了全国的技术成果推广。经过他们的培训,全国12000多名县、乡、村妇幼保健人员都能指导当地的孕妇接受预防措施。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方法——通过对怀孕前和怀孕早期的妇女增补叶酸,使北方的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下降了85%,南方则下降了40%。世界卫生组织对这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我国由此成为全世界在神经管畸形的研究和预防领域名副其实处于第—位的国家。现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借鉴和运用了这个方法。    “中国是惟一能做成这项研究的地方”      说起这些成就,李竹满脸深沉。因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曾一波三折。   1989年国内发生政治风波期间,李竹正在美国。由于通讯原因,李竹与国内一时联系不上。他心急如焚,不知国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担心好不容易确定的研究项目会因此中断。而此时的美方也有些动摇犹豫,眼看研究项目面临“停滞”的危险……   李竹给国内的电话一周后才打通。当李竹从当时的北京医学院院长王德炳、书记彭瑞骢那里得知“国内一切稳定,形势不会乱”时,他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他告诉国外同行,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做这项研究的地方,从科学的角度讲,这项研究是全世界惟一的机会!如果不坚持下去,那么叶酸与出生缺陷的关系将永远是公共卫生历史上的一个谜!而一旦失去这个机会,将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大损失……   李竹在科学上的敏感、执著和追求真谛的态度感染和激励着美国的同行们,他们决定继续这项研究。1990年,李竹带他们来到中国,带他们到基层的农村去看,让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稳定。然后,他们把研究项目写成报告,报到美国国会,正式申请研究立项。   1990年9月30日,在人类预防神经管畸形的研究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科研合作项目”获得美国国会批准,作为美国政府立项列入1991年度国家财政预算中。1991年3月中美签订科研合作协议,正式开始研究。自1991年至今,李竹已引进国际合作科研经费2500万美元,创下卫生界引进“外资”之最。这项研究也因此成为建国以来中国卫生领域与国外最大的一次医学合作。   从1991年到1992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在河北省满城县,许多家庭被组织起来:观看录像带、阅读宣传册、查询日历、佩戴宣传徽章、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这些宣传工作使他们了解到,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措施,就可以挽救自己孩子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妇女们在结婚时就开始服用叶酸补充剂,丈夫们则经常提醒她们服用药丸,母亲和婆婆也支持她们,村里的医生则负责监督她们服用叶酸增补剂……类似的工作在参加项目的4省37个县全部开展。到1996年,这些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6个县,原来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千分之六,现在则为万分之六。    “把生育保健从围产期提到孕前”      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先天畸形或者有缺陷的婴儿出生,占全部出生人数的4%~6%。而每年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就出生22万人。治疗每个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手术费用约为8万元,如果每个这样的孩子都手术的话,仅此一项就需要170多亿元。   李竹说,如果增补叶酸的措施能够推广,每年可以减少40万左右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减少30%的婴儿死亡。每年全国怀孕妇女不超过2000万人,推广这项措施每年只需要6亿~7亿元。可见,花较少的钱能预防很多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和婴儿死亡。这是投入少而见效高的事业。   李竹介绍说,美国现在已经用法律来推广叶酸,要求所有的面粉制造商必须要强化叶酸。而这项法律的制定依据正是中国的研究成果。从1999年实施以来,美国已把先天畸形儿降低到20%~30%,并且还降低了心血管疾病、肿瘤和贫血。而在国内,由于宣传和推广还不够,也因为成本较高,加之我国分散的生产方式也很难去做强化叶酸面粉,全国推广增补叶酸措施估计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