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保护疏导创新之眼
来源:-    浏览:645   更新时间:2010年01月26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名目众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遍地开花,广州开发区的生物产业基地并非当中最醒目的一个。有上海、武汉等地一众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前,广州开发区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吸引抢手的优质企业?

  “我们在创新上具有优势,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项目融资能力也比较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下一步重点就是发挥已有的优势,逐渐吸引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生物类企业落户到区内。”兼任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的朱平这样讲述开发区的发展思路。

  朱平口中的创新优势,与开发区近年来对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的扶持力度密切相关。 

  专利保护势在必行  

  知识产权好比研发型企业的生存氧气。尤其是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保护专利不受侵犯更成为创新之保证。

  2004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医院使用的1900多种生物医药产品中,国外占了2/3,而且生物技术药品在许多医院的使用呈上升趋势。但国内正在研制和生产的生物医药产品多为仿制品,绝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记者了解到,为了扶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前中国政府曾斥巨资设立67个生物医药项目,其中包括30个紧迫项目,9个重大项目。遗憾的是,经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检索发现,其中大多数已被申请专利,上述项目被迫终止。

  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间,由于一些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观念不强,以及政府相关统计数字的缺乏,不少医药企业都曾落入国外知识产权的“陷阱”。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正在不断提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对生物制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申请给与重点扶持。

  2009年9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科委制定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一次就促进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涉及的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和实施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指导意见。

  《规定》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为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提出对获得国内外专利权的企业给与不同程度的资助,并明确了在专利权有效期内,技术专利发明人及专利权所有单位在专利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后的合法收益。  

  创新优势渐现  

  事实上,早在2003年,广州开发区就在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及保护方面着墨甚多。

  记者了解到,2003年,全区的专利累计不足200件。朱平对记者表示,其时政府主管部门逐渐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严重性,并开始从政策层面上对企业进行引导。

  “原则上企业在专利申请方面的费用,我们全部cancel(取消),如果有专利受到侵犯的案件,我们在案件调查取证上也给予经济支持,最高到3万元。”朱平介绍说,当时开发区的上述扶持政策在国内尚属首创。

  在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提高专利的同时,开发区政府对专利创造个人也给予充分的奖励政策。记者获悉,专利创造个人在经过条件审核之后,其奖励标准从3万到10万、15万元不等。

  政策引导的效果似乎很快就显现出来。几年间,广州开发区的专利申请量、授予量呈跳跃式增长。2009年11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开发区全区的专利申请量已经由2003年的不足200件上升至1620多件,同比增长40%,其中一半为发明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利申请数量提升的同时,专利的含金量也在明显提升。记者了解到,在第八届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评选大会中,开发区中的生物医药企业——达安基因的生物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金奖。而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国家专利金奖评选中,同期全国只有15个专利金奖,广州开发区又囊括其中1枚。

  在加强政策扶持之外,广州开发区也与中科院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力度,建立技术创新的载体,期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形成一批国家重大执行专项。

  “‘十一五’期间,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即将获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达安基因公司主要的诊断试剂也将获批;而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在‘十一五’结束后,也能够拿到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格。”据朱平介绍,近年来,开发区每年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成长比例都高出工业产值增长的一倍以上,开发区正在从制造向创造转型。

  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开发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该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业产值已高达266亿元。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