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救护车迅速发展只因正规军太贵
来源:-    浏览:536   更新时间:2009年09月17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据《郑州晚报》报道,“由于该市120车数量有限,加之收费标准偏高,使得野救护车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该市的野救护车已有十几支车队,专做市外危重病人出院生意”。读罢至此,笔者不禁联想起前段时间央视提供的一组数据,“从2006年到2008年,北京儿童医院平均日门诊量从5394人/次增加到6445人/次,年均增长高达10%,但此间医护人员数量一直没有增加”。
 
    不同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医疗卫生资源的供不应求,不仅存在于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难以幸免。目前,大部分120急救网络基本上都是由公立医疗机构组成。某种程度上,医疗服务体系和急救体系的各自垄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民办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发展受限,多数只能创办专科医院,不具备综合性急救条件,进一步使其难以进入急救体系。
 
    毫无疑问,急救体系需要统一的规划、组织和调度,否则将浪费急救资源、降低急救质量———假如没有统一的急救网络平台,很容易出现一人报警、多家医院同时出车的无序状况。但是,急救体系的资源调配采取计划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其生产供给也必须通过计划实现。
 
    当然,如果政府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救护车,包办急救体系也并非不可。显然,这个假设在郑州市是不成立的,该市不仅救护车有限,而且其服务价格偏高,导致了急救体系的供求脱节。既然政府没有能力保证急救资源的足够供给,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发动民间力量来举办呢?
 
    实际上,饱受指责的野救护车也并非一无是处。差的服务固然不及好的服务,但至少总比没有强———患者转院乘坐野救护车,至少还有保命机会,车上也还有一些救护设备,总要比坐以待毙强。野救护车虽“非法”但“合理”,实质上是社会对急救资源供给不足的一种自我矫正。
 
    问题并不复杂,答案也很简单。只要放开合法的供给准入渠道,非法的供给自然逐渐萎缩。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可以而且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急救体系需要向民间医疗进一步开放,这样既可以直接增加服务供给,还能通过有效竞争降低服务价格、提升服务品质。
 
    关于郑州急救收费标准偏高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民办医疗和公办医疗的竞争促使服务价格下降,这正是竞争之于医疗卫生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动用公共财政对于部分急救项目进行补贴,使得民众可以消费得起基本的公共卫生产品。(陈皮 研究员)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