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国际化来自规范市场及印度的压力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8年11月04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印度南希、瑞迪、Wockhardt等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与中国的扬子江药业、华药和石药等企业相当,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却远好于中国同等规模的大型企业。 在上文中,笔者从医药产业国际分工和监管趋势探讨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下文中,笔者将从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竞争的严峻性方面,分析中国制药业面临的挑战。 第一,中国医药企业正面临愈加严峻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 中国遭受的第一起反倾销案和反垄断案均发生在医药行业,中国医药企业已成为国外对华采取贸易救济的重点目标。以1990年到2006年上半年国外对中国医药类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的47起案件为例,这一期间的案件涉及金额约1.2亿美元。涉案产品主要为西药原料药,有43起,占90%以上。起诉国家主要为印度,有24起,占51%。其次是欧盟7起,美国5起。针对国外对华的贸易救济措施,中国医药企业要么独立起诉,要么在有关中介组织的协助下集体应诉,应诉案达20个,有69家企业参加应诉,总体应诉率42%,从近年情况看,尽管中国企业的应诉率依然不高,但已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由于医药类产品大多属于精细化工品,遭遇国外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产品主要是西药原料药。据中国海关统计,在医保类产品出口的138亿美元中,63%是西药类,其中西药原料药占90%。而中药类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在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应对国外贸易救济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一旦发生反倾销等案件,全力以赴,精心组织,争取获得好的结果;二是与有关法律事务所、商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信息,加强配合与协调;三是在有关协会的统一协调下,在涉案产品上采取行业自律措施,防止国外采取进一步的贸易保护措施,如2007年青霉素工业盐对有关市场出口出现混乱局面,有可能导致国外采取反倾销措施,业内企业经多方协商,立即达成行业自律协议,出口形势一度好转;四是跟踪监控大宗原料药产品的出口情况,如维生素C、糖精、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阿司匹林等,并对重点涉案国家和市场,如美国、印度和欧盟等给予重点关注;五是为做好应对工作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等。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胜诉的案件中,有关协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十分显著,为帮助中国企业赢得最终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