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迎来全球竞争时代 关注优势企业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8年04月09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医药工艺实现增长25.09%,各项盈利指标均明显回升,毛利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33%、0.38元和13.27%,均创近5年新高,行业步入景气周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医改和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加强行业加强监管顿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医药行业的前景乐观。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繁荣背后存在巨大的隐忧--2/3的医院市场被外资制药企业占领。医院市场作为最重要的药品消费终端和新药推广场所,其药品需求量大利丰,失去了医院市场就等于被卡住了生命线。可以断言,未来国外制药巨头将更加重视医院市场,专利纠纷将不断增多,医院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与国内制药行业相反,去年国际制药业全面疲软,全球增长创出为3.8%的新低,全球制药巨头利润纷纷下滑甚至出现亏损。由于专利药的集中到期和发达国家控制医疗费用的趋势短期内难于缓解,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的药品市场将保持弱势。   让国际巨头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在中国的业务都出现大幅上涨,这也让国际巨头们看到希望的曙光。为了保持盈利增长,这些国际制药企业就把目光转移到中国这一发展最快、具有13亿人口消费需求的巨大市场,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受中国业务大幅增长的鼓励,同时迫于摆脱发达市场增长疲软的困境,国际制药巨头投资中国的热情高涨。目前国际投资中国的方式和合作的程度都有了实质性的升级--从生产外包逐步过渡到研发外包及设立研发中心;从合资、独资建厂过渡到战略合作、并购;从落后产品的技术转让过渡到全面的新药研发和工艺合作。国际制药巨头的战略调整,将推动着我国制药产业的全面升级,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受制于国际制药业的疲软,国际制药巨头已然将中国市场纳入其盈利版图。未来,我国药企将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医药行业进入全球竞争时代。我国医药产业还很弱小,尚不能与国际制药巨头份庭抗衡,只有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在这场与狼共舞的游戏中幸存下来。   策略方面,我们认为传统品牌和现代中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在众多慢性病、自身行疾病领域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国外制药巨头擅长的化学药相比较可谓技高一筹,具有明显的优势;生物制药由于发展历史不久,我国也具有较多的人才储备和知识体系构建,具有赶超国外制药巨头的可能;化学药和国外差距较大,未来随着行业规范不断深入,药企将越来越依靠创新药支撑业绩,我国部分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积极进行抢仿,或者于国际巨头进行深入合作,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国内:医药行业步入景气周期繁荣背后的隐忧浮现   1、盈利能力增强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医药工业实现生产总值6927.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9%,增长幅度较2006年高出7.20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6392.69亿元,同比增长了24.90%,增幅同比上升了9.21个百分点;销售成本累计4436亿元,同比增长23.98%,比上年增长幅度上升了5.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累计629.99亿元,同比增长55.56%,增幅上升了46.98个百分点,行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从一个更长的周期来看,医药行业今年不仅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不断增长,盈利的质量也在不对提升。2007年各项盈利指标均出现明显回升,毛利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33%、0.38元和13.27%,均达到近5年来的新高,行业重新步入一个景气周期。   据WIND数据统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显示,1996-2007年医药行业的毛利率在2002年达到31%的高峰后开始下滑,在2006年达到25%的历史新低后在07年出现强劲反弹;净资产收益率则从2000年开始下滑,在2005年达到4.26%的低谷后开始反弹,07年由于部分公司的投资受益使得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3%的历史高点;而更能反应公司经营状况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指标显示,医药行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在04年是一个低谷,07年也走出低谷并创出了历史新高。   医药卫生本来是一个周期性不明显的行业,此次景气周期的出现与多年国家致力于加强行业整顿、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医改以及加大对医疗卫生投入、国家继续加大医药市场的清理整顿的大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医药行业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夯实,行业将继续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2、医院市场失守繁荣背后的隐忧   医药行业近几年持续繁荣的大趋势是有理由的,然而仔细分析制药业的盈利结构和市场份额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在医药行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巨大的隐忧--近2/3的医院市场被外资制药企业占领。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家,约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而这仅占数量30%的外资制药企业却占领了我国60%的医院市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而医疗器械市场大约80%左右为"洋品牌"占有。   我们认为,大城市和医院市场被外资企业占领,这对于我国的医药产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后果不堪设想。首先,医院市场和大城市药品市场的消费量大,利润丰厚,是制药企业必需占领的战略市场,失去了这个市场就等于打输战争。   其次,未来随着国家对医药产业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大,医药企业的利润将越来越依靠专利药的推广。而医院是最为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和新药的推广场所,占领医院市场就等于被卡住了生命线。   可以断言,未来随着国外制药巨头加大对我国市场的重视,专利纠纷将不断增多,医院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消费终端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国家必需取消外资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享有超国民待遇,同时改变目前医药养医的落后制度,给我国的制药企业一个良性、有序的竞争环境。   国外:国际巨头增长缓慢海外市场带来生机   1、全球制药巨头增长疲软   全球十大制药巨头2007年的表现差强人意。去年四季度看,销售收入增幅超过10%的十强公司只有四家,增长最多的前三家公司--强生公司、雅培公司和阿斯利康也只分别达到17%、16%和14%,大大低于往年,葛兰素史克的销售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而赛诺菲-安万特则同比下跌6%,默克公司由于万络诉讼问题出现了净亏损。净收益增长来方面看表现更差,增长最多的雅培公司是由于上年同期收购出现净亏损而导致基数较低,其次为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和惠氏公司,增幅分别高达31%和19%,而辉瑞公司、诺华公司和阿斯利康公司净受益均出现下跌,跌幅分别高达70%、45%和12%。   从2007年全年来看,辉瑞2007年全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1%,为486亿美元。净收益下跌57%,为83亿美元。Lipitor全年销售收入下跌2%,为127亿美元,本品目前正面临默克公司(Merck)降血脂药辛伐他汀(simvastatin,Zocor)   非专利药产品的竞争。Celebrex全年销售收入增长12%,为23亿美元。Chantix全年销售收入为8.8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01亿美元。强生公司2007年全年强生公司净收益下跌4.3%,为106亿美元;销售收入增长14.6%,为611亿美元。   赛诺菲-安万特公司2007年全年净收益增长1%,为71亿欧元;销售收入下跌1%,为281亿欧元。赛诺菲-安万特预计2008年公司每股收益增速将达7%。诺华公司2007年全年,诺华公司净收益增长66%,为120亿美元;销售收入增长8%,为398亿美元。2007年全年葛兰素史克公司销售收入为227亿英镑,上年同期为232亿英镑。 2、海外市场贡献增大   虽然全球十大制药巨头2007年表现平平,但也不是毫无亮点。与全球业绩普遍滑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全线飘红。数据显示各大跨国制药巨头2007年在中国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达到了20%,比2006年高出5个百分点。个别公司在华表现远远超出我国内医药行业整体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完成销售收入6392.69亿元,同比增长24.90%),如罗氏公司去年的全球销售额仅增长10%,而中国市场增幅却高达30%。诺华公司在华表现更为突出,其全球制药业销售额增幅仅6%,但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幅却高达24.5%。   近两年由于全球性医疗开支缩减以及专利药保护集中到期等原因,跨国药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趋缓并出现下滑。由于这些因素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缓解,因此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的药品市场都将保持弱势。为了保持盈利增长,这些国际制药企业就把目光转移到中国这一发展最快、具有13亿人口消费需求的巨大市场。而目前中国的医药大环境正在回暖,抓住中国市场将给跨国药企带来不菲的收入,这已经在其在华义务上得到体现。   趋势:国际制药巨头淘金中国医药行业进入全球竞争时代   1、盈利的巨大反差刺激投资冲动   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增长萎缩至3.8%的历史新低,全球制药巨头的业绩普遍出现滑坡。不过在发达国家药品市场疲软的同时,中国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这使得各大跨过巨头在中国的业务大幅增长,如罗氏公司中国市场增幅高达30%,诺华公司更是在全球销售增长仅6%,但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幅却高达24.5%。内外市场盈利的巨大反差,加上未来几年发达国家节省医疗开支和专利药集中到期的趋势不能改变,我们判断未来跨过巨头将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加速在国内市场推出新药上市。投资中国是跨国制药巨头的必然选择。   显然,投资中国的冲动是有充分理由。面对国际市场的疲软,国际巨头只能通过拓展具有潜力的海外市场、控制成本来消化不利因素,中国市场符合这一战略调整的方向。首先,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积极整理整顿,行业将步入一个良性的快速发展周期,即将实施的新医改政策可能会给带来巨大的市场扩容,而且跨国药企在华享受自主定价等政策优势,因此跨过药企可以通过部署技术合作和营销队伍充分挖掘市场,获得丰厚回报。其次,为了弥补在国际发达市场的损失,跨国药企必需控制成本,通过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研发甚至市场推广等业务来降低成本,保持盈利。由于中国又具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先进的科研技术,因此国际制药巨头正逐步从生产转移过渡到新药筛选、临床试验等研发转移,未来将进一步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