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发展何以疲软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7年07月17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80个生物产业经济合作项目,共获得了15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个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首届生物产业大会上公布的消息足以让目前的生物医药界感到振奋。   之所以这么说,生物医药以其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曾被医药界寄予了厚望。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物制药行业并未如期待的那样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支柱。一份名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能否追赶发达国家》的报告指出,中国生物制药全行业年销售额仅为30亿—40亿元人民币,仍是一个极其弱小的产业。  咎其原因,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总裁兼技术总监、中心主任程京博士曾说,生医药产业化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专利和风险投资资金。业内专家张仕元对此则坦诚地说:“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在这两项上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的近500家生物、生化制药企业,多为规模小,自主创新药不多的企业。  据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合计仅有20多种,产品种类大大少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新产品开发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停滞态势,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正逐渐拉大。   而若大的研制产能和市场空间留给了谁?当然是仿制药。   据介绍,我国制药产业分为仿制药、仿创药、外包药和创新药。仿制药研制最为容易: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药要花费7年—10年时间,耗资上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仅需几百万元人民币,大约5年—8年时间。   这种“便宜”导致很多仿制的生物制药品种一哄而上。随着厂家销量的增加,一些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严重重复,导致压价竞争,产品利润下降,而没有利润就没钱投入研发,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以我国最初研发的基因重组干扰素a-1b为例,由于当初该项技术发明并没有申请专利,得不到专利保护,因此行业门槛很低,短时间内产生很多生产这一产品的公司。如今,生产干扰素的企业就有31家,总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还不到5家。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入世后,这种仿制药面临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限制将会使生物医药企业陷入困境。去年就因我国企业侵犯法国药厂赛诺菲—安万特集团的新药专利权,遭到诉讼,按照有关条款,如继续仿制国外新药,将被索取4亿—10亿美元的赔偿。而对众多规模小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这种数额的赔偿将是灭顶之灾。   “出现这种情况除部分企业抱有侥幸心理外,我国新药研发主体错位,体制和机制限制了现有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张仕元强调说。在国外制药发达国家,新药研发的主体是企业,新药的研发是以市场为最终目标,而大学、研究院主要进行基础研究,我国则正好相反。   其次,全球生物医药从研发到产业化与风投基金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对于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更是如此。但自2000年以来,生物医药的风投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只有北京博奥生物吸引了美国昂飞的4800万美元投资以及上海安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晨兴科技500万美元的风投大单。尤其是2006年,该行业的风投可谓跌进“谷底”。据了解,去年中国风投大概有4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多的,已投下去4亿美元,但用在生物医药行业的资金只有2000万美元,只占到1/20,连一直钟情于健康产业的史玉柱也转投网游市场了。而同期美国华尔街生物技术股的市场资本,12个月里就翻了一番,达到3000多亿美元。差别显而易见。   从事5年生物医药投资的北京智合投资公司总经理黄柯对《中国现代企业报》说,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使得生物医药投资期长、风险大。比如,从大家看到一个新药从研发到最终上市,可能需要10年时间,也有可能需要几十亿美元的投入,而投资者一直要等到产品上市之后开始卖钱了,才能够把投资收回,中间没有资本市场来分散投资者风险,整个开发过程风险非常高。因此,成熟的海外风投就会去投相对成熟的品种,而国内的投资者要不跟风,要不在短线与中长线项目中茫然。   而作为企业的一方,北京德翔生物有限公司市场经理何云良则抱怨中国新药研发太缺少真正专业的、能忍受漫长等待的专业基金,不过以目前中国生物医药自身的研究水平,若不能做到与国际同步,基金出的钱将会“打水漂”。   此外,中国生物医药的出路过于狭窄,也是导致中国生物投资高风险的原因,中国医药产品主要面对的还是中国市场,中国医药投资项目特点就是周期长、项目大,大规模研发费用光靠一个狭窄的市场很难分摊。   “而如果国外投资机构投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更在意其产品在国内的巨大市场,并无实际诚意帮助国内企业做大国际市场,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除要解决资金问题外,国际市场的销售许可和渠道问题也不可回避。”黄柯指出。   面对生物医药领域如此复杂而又矛盾的现状,张仕元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不缺技术,也不缺相关的研发人才,关键是要有稳健的专业投资基金介入和拓宽分散投资风险的渠道,从原创能力的培育和本土风险投资企业的培育两个方面着手,才能恢复风险投资企业对生物技术领域的信心。不过,这都需要一定的培育期。   而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也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应尽快扶植国内的生物制药产业,推出有影响力的品牌,尤其在竞争最为有效的资本工具方面,不仅需要政府在制药工业基础研究上加大科研基金的财政拨款,也需要尽快推出国内企业的市场化融资渠道,让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在被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吃掉之前找到更好的出路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