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理解医疗行业市场化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7年07月12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谈医改的人太多,懂的和不懂的全部在谈,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满天飞,头头脑脑不知道该信谁,老百姓也晕了。 其中关于医疗行业是否已经市场化的观点冲突最大,本来这话题不属于管理学者来谈的,而是属于经济学者来的话题,实在看不下去,所以拿出来谈谈。 谈问题不能谈个人观点,个人观点是停留在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的基础上。 换成医学上的例子,“王五”病了,“张三”说发烧,“李四”说没发烧。“张三”说发烧的根据是看见“王五”脸色发红,“李四”说没发烧的根据是用手摸了“王五”的头,感觉不烫手。怎么办?——拿根体温计到王五的腋下一放就可以了。 这是给所有医学生上《诊断学》的第一堂课,这方法医生都会,患者也会了,成了常识。 但来到社会经济学上面,很多人依然犯这么低级简单的错误,一些“专家”还把这样的低级简单错误的结果说给大家听,说给政府听,不信?你看: 政府不管公立医院,放手发动医院自己找饭吃,所以市场化了; 各种医院竞争抢病源,所以市场化了; 民营医院进来了,所以市场化了; 病人看病花了自己的钱,所以市场化了; 看病越来越贵了,所以市场化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个人观点”,不再列举。 为什么以上观点出了这么多问题?因为是对“市场化”的理解出现错误,因为属于停留在感觉上的“个人观点”。我们先要彻底理解什么是“市场”,再来理解什么是“市场化”。 至于什么是“市场”我不多解释,我们到菜市场看看就明白了: 你到那里可以买到你想要的菜,你也可以去卖你想要卖的菜——说的是买卖自由,交换自由使得各取所需; 猪肉涨价了,因为之前养猪的人少——说的是价格由买卖双方定,随行就市。 猪肉涨价后,国家要动用贮备肉来平抑猪肉的价格——说的是宏观调控。 还有一个工商所蹲在那里,不许你短斤少两,以次充好——说的是监管; 这就是“市场”。 重点要讲什么是“市场化”,它比“市场”多了一个“化”字,所谓化,就是程度。 理解了以上,就可以来正确理解医疗行业是否“市场化”。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衡量一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的标志有三个:1、定价,2、产权制度,3、宏观调控。 第一个是“定价”,我们绝大部分医院的定价是国家定,到现在还是如此。每家医院门口都挂有所谓经过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三甲就能比一级医院多收。现在很多医院的收费电脑和物价局联网的,物价局时不时还来查医院是否乱收费(其实他们查了也白查,变个花样照样能多收,对吗?) 第二个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说的是公立医院有多少,民营、合资医院有多少,其背后的因素为是否限制了其他人来开办医院。换句白话说,不管是人还是鬼,只要你有能力开办医院,就允许你办。 现状不是那么回事:台湾的长庚医院要来没来,小的私人医院也是陷阱重重。从结果来看,医院民营化的比重低得不能再低了,从数量上看,这个比重仅仅为1%,质量上(投资额的比例)的比重要更小。 第三个是“宏观调控”,从过去来看,这点做得更差。 政府把公立医院推向“市场”,财政除了给点零花钱(约10%不等的补贴)再就不管了。医疗资源集中到城市,农村医疗卫生几乎瘫痪,我们看不到政府干预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路线。 既然衡量一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的三个标志(医学上的体温计):定价、产权制度、宏观调控,都没有达标。中国医疗市场化了吗? 转述个朴素的说法:“往一桶米里面倒一杯水,结论是:米湿了;往一桶水里倒一杯米,结论是:水里有些米”。别对政府发牢骚,是因为有人不懂。 今天我们只是简单地谈是否“市场化”,用其他的话题来评论不算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