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哮喘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中西药势均力敌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7年06月26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市场集中度较高外合资产品主导 在国内抗哮喘药市场,大约活跃着90种西药以及80种中成药,而参与角逐此领域的生产企业则超过200家。在2006年抗哮喘药中成药医院市场上,最大的4个生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比重(CR4)为47.86%,为中等集中度市场;而抗哮喘药零售市场的CR4为63.14%,为高度集中度市场;在抗哮喘药零售市场,较少的企业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垄断程度高于中成药医院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进入,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机会相对较少。 而在中成药医院市场,竞争就相对激烈得多,西藏藏药股份公司虽以17.64%的份额排在首位,但是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广州潘高寿药业、香港京都念慈菴紧随其后,且广州潘高寿药业、香港京都念慈菴又素以呼吸系统止咳化痰平喘药品为业界所熟知。 在国内抗哮喘药零售市场,外资企业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整体来看,外资合资企业药品几乎垄断了这个市场,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两家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在前5位企业中,仅有上海信谊排在第4位。同时,上海信谊依靠其舒喘灵气雾剂在上海市场占据了老大的位置,成为上海零售终端的区域领导品牌(RSOM>1.5)。前10位生产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市场份额之和为69.97%,而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之和仅为11.14%。   缺乏领导品牌份额差距不大 在零售终端,以万托林气雾剂和舒利迭为代表的β2-受体激动剂类占据了55.60%的份额,以阿斯美胶囊为代表的复合制剂和以必可酮、辅舒酮为代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则分别占了11.64%和11.43%的市场份额。 在抗哮喘药中成药医院市场上,各种剂型纷呈,片剂、颗粒剂、浸膏、胶囊剂、溶液剂份额均在10%以上,各有市场,这也是抗哮喘中成药制剂属性所决定的:目前的中医药对于哮喘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止哮平喘或补肾益气或二者兼之,组方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性质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的剂型又各有优势,所以,目前没有一个剂型能“一剂独大”。而在西药占主导的抗哮喘药零售终端,主要是气雾剂、片剂和吸入剂,这也是抗哮喘西药剂型发展的主要趋势。以顺尔宁片、舒弗美为代表的片剂也因其便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占据了26%的市场份额。 根据波士顿咨询组织提出的相对市场份额指数(RSOM指数)来分析,目前,无论是中成药医院市场还是零售市场均无真正的领导品牌。各品牌之间市场份额没有拉开差距,品牌之间竞争激烈。 藏药十味龙胆花颗粒2004年至2007年一季度连续排在抗哮喘药中成药医院终端采购总额的首位,其近3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表现相当抢眼。传统藏药在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运动系统、皮肤疾病方面有着奇特功效。十味龙胆花颗粒就是藏药的一个典型代表药物,这几年其在医院终端的优异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消咳喘片的表现也较为稳定,2006年至2007年第一季度均排在抗哮喘药次位,值得关注。京都念慈菴和潘高寿药业的川贝枇杷膏系列更是得到老百姓的喜爱,无论是在零售市场还是在中成药医院市场均有不俗表现。而作为惟一一个进入前10位的儿科止咳化痰平喘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也在近几年表现稳中有升,前景看好。 万托林气雾剂、舒利迭等抗哮喘药领域的“重磅炸弹”级药物,作为主导中国零售终端市场的哮喘药品牌一直领先于其他品牌,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大品牌,造就了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这两大巨头争雄的局面。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